4月20日上午,国家发改委召开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,首次就“新基建”概念和内涵作出正式的解释。
“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以信息网络为基础,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,提供数字转型、智能升级、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。”这是发改委给出的“新基建”定义。
在这个官方的定义里,“新基建”究竟指什么?这和过去市场对新基建的普遍解读与存在着怎样的差别?新基建的空间到底有多大?政策层面又会给予新基建怎样的支持?
当天的发布会上,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说:“关于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,我们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、精神和要求,系统梳理国内外发展现状,初步研究认为,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以信息网络为基础,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,提供数字转型、智能升级、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。”
一是信息基础设施。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,比如,以5G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,以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,以数据中心、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。
二是融合基础设施。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,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,比如,智能交通基础设施、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。
三是创新基础设施。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、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,比如,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科教基础设施、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。
“当然,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,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、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我们将持续跟踪研究。”伍浩补充。
至此,“新基建”概念有了正式、明确的官方定义。在此之前,关于新基建,市场上普遍解读认为,包括了七个方面的内容:5G基建、特高压、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。
能够明显看出,和此前的流行解读相比,此次发改委对“新基建”的解释,涵盖范围更大,也更具有延展性:
其中,信息基础设施是“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”,发改委明确指出其涵盖5G基建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。
“融合基础设施”,发改委指出是“深度应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,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,比如,智能交通基础设施、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。”这意味着,包括(但不限于)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条创新基础设施,即“支撑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、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”,发改委指出其包括(但不限于)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科教基础设施、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。
仅从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”看。2017年初,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、科技部、财政部、科学院、工程院、自然科学基金会、国防科工局和装备发展部编制了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“十三五”规划》(简称《规划》),这个文件明确了“十三五”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,其主要任务是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以能源、生命、地球系统与环境、材料、粒子物理和核物理、空间和天文、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,从启动建设、筹备论证、探索预研、完善提升四个层面,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和发展,形成循序渐进、滚动实施、动态调整、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。”也就是说,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主要体现在能源、生命、地球系统与环境、材料、粒子物理和核物理、空间和天文、工程技术7个科学领域。
此外,根据《规划》,国家还将建成若干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”,使其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,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。
看来,官宣的“新基建”并不涵盖此前流行说法中的“特高压”和“城际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”。
传统基建即老基建,主要包括三个当面:一、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;二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;三、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大项。也就是说,“特高压”和“”一直都是老基建的基本内容之一。
2019年,上述三项占基建的比重分别为16%、36%、48%。其中,根据券商的相关测算,2019年预计高铁达到6569亿(2019年整个铁路8029亿)、城市轨道交通6783亿元,高铁和城轨合计1.34万亿元。
将特高压、高铁和城市轨道建设剔除流行说法的“新基建”后,新、老基建的区分无疑将更加明确,这正有效厘清了新、老基建概念的模糊之处。
根据发改委在当天发布会上的介绍,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,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。其中:
信息基础设方面,高速光纤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、乡镇以及99%以上的行政村,4G网络用户超过12亿。
融合基础设施方面,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,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更加清晰,信息技术积极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。
创新基础设施方面,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,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发改委提到的这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在前述《规划》中已经提及。根据这个文件,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之一即是:“(到2020年)投入运行和在建设施总量55个左右,基本覆盖重点学科领域和事关科技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。”
根据《规划》的表述,“十三五”期间将优先启动若干建设条件成熟、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(简称“优先项目”)。具体来说,优先项目包括:“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(子午工程二期),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,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,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,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,高能同步辐射光源,硬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,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,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,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。”
同时,也要加大在建项目的工程管理、技术攻关和配套条件建设力度,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。按照《规划》的表述,“十三五”期间,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设施包括: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,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,散裂中子源,极低频探地工程,软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,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,转化医学研究设施,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。此外,还要加快推进“十二五”其它项目进展。”
伍浩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介绍,下一步,国家发改委将联合相关部门,深化研究、强化统筹、完善制度,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。
二是优化政策环境。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,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。
三是抓好项目建设。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,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,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。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“数字+”“智能+”升级。同时,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。
四是做好统筹协调。强化部门协同,通过试点示范、合规指引等方式,加快产业成熟和设施完善。推进政企协同,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,推动技术创新、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。
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为《经济观察报》社原创作品,版权归《经济观察报》社所有。未经《经济观察报》社授权,严禁转载或镜像,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。版权合作请致电:【-1260】。
大科创新闻部资深记者长期跟踪工业、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,重点关注钢铁、能源、通信等相关产业,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。擅长深度、人物报道。